新聞中心Info
合作客戶/
拜耳公司 |
同濟大學 |
聯(lián)合大學 |
美國保潔 |
美國強生 |
瑞士羅氏 |
相關新聞Info
-
> 低界面張力納米流體提高低滲透油藏壓裂滲吸速率和采收率(三)
> 利用LB膜分析儀技術制備納米環(huán)組裝陣列,得到一種具有結構色的材料
> 東辛原油酸性活性組分油水界面張力、動態(tài)界面擴張流變性質研究(二)
> 滴體積法分析TODGA/HNO3體系萃取La3+過程中界面張力變化影響因素(一)
> 研究發(fā)現(xiàn):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降低油水界面張力能力極其有限(二)
> 5種聚萜烯馬來酸酐聚乙二醇酯高分子表面活性劑表面張力、乳化性能等研究(二)
> LB膜技術在界面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應用
> 5μL樣品測表面張力?超微量天平如何破解納米材料研發(fā)困局
> 耐擦刮無膠消光膜制備方法、高表面張力與收解卷順暢性的平衡(一)
> 低張力氮氣泡沫體系的研制試驗油井組概況
推薦新聞Info
-
> 振蕩頻率、濃度、油相、界面張力對陰離子表面活性劑HABS和PS界面模量的影響(三)
> 振蕩頻率、濃度、油相、界面張力對陰離子表面活性劑HABS和PS界面模量的影響(二)
> 振蕩頻率、濃度、油相、界面張力對陰離子表面活性劑HABS和PS界面模量的影響(一)
> 3種助劑對螺蟲乙酯和聯(lián)苯菊酯藥液表面張力、金釵石斛菲盾蚧防治效果的影響(三)
> 3種助劑對螺蟲乙酯和聯(lián)苯菊酯藥液表面張力、金釵石斛菲盾蚧防治效果的影響(二)
> 3種助劑對螺蟲乙酯和聯(lián)苯菊酯藥液表面張力、金釵石斛菲盾蚧防治效果的影響(一)
> 利用LB膜分析儀技術制備納米環(huán)組裝陣列,得到一種具有結構色的材料
> 覆蓋有疏水網的開放管道液體輸運穩(wěn)定性研究(下)
> 覆蓋有疏水網的開放管道液體輸運穩(wěn)定性研究(上)
> 水、常溫液態(tài)金屬等9種流體對液滴碰撞壁面影響的數(shù)值研究(三)
不同水油黏度比條件下乳化對3種稠油復合體系的影響(三)
來源:油氣地質與采收率 瀏覽 926 次 發(fā)布時間:2025-02-27
為驗證上述判斷,同時確定上述界限值,補充了水油黏度比分別為0.010,0.100和0.200條件下的驅油實驗,模型參數(shù)及采收率結果匯總如表2和圖5所示。
由表2和圖5可見,隨著水油黏度比增大,3種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均先快速升高,后逐漸減緩。更為關鍵的是,3種復合體系的采收率差異越來越小,存在一個水油黏度比界限為0.200:①當水油黏度比小于該界限,為0.010,0.045和0.100時,1#超低界面張力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分別為15.9%,21.2%和26.0%;2#乳化復合體系采收率增幅分別為17.1%,24.5%和27.3%,較1#高1.2%,3.3%和1.3%,乳化復合體系僅略優(yōu)于傳統(tǒng)超低界面張力復合體系;3#雙效復合體系采收率增幅分別為20.6%,27.9%和29.6%,較1#高4.7%,6.7%和3.6%。在超低界面張力基礎上增強體系乳化性能,能夠明顯改善驅油效果。因此,在該水油黏度比下,乳化對稠油復合驅具有較明顯的貢獻。②當水油黏度比大于等于該界限,為0.200和0.460時,3種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分別為29.7%,30.0%,31.7%和33.6%,33.8%,34.5%,3種復合體系驅油效果相差較。
表2復合體系驅油模型參數(shù)及采收率結果
圖5不同水油黏度比下3種復合體系采收率增幅
2.4不同性能體系泡沫復合驅油對比
不同水油黏度比下的復合體系驅油結果(圖5)同時證明,增大水油黏度比和擴大波及對稠油化學驅至關重要。因此,研究中考慮通過水氣交替的方式引入泡沫(交替注入0.3PV復合體系和0.3PV空氣,單個復合體系段塞或空氣段塞尺寸為0.1PV),輔助復合體系擴大對稠油的波及。在水油黏度比分別為0.010,0.045,0.100,0.150和0.460時,開展了不同性能體系泡沫復合驅油實驗,判斷泡沫輔助下復合體系乳化對稠油驅替的影響,并與單獨復合體系驅油對比。實驗模型參數(shù)及采收率結果如表3和圖6所示。表3泡沫復合驅模型參數(shù)及采收率結果
圖6不同水油黏度比下3種泡沫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
隨著水油黏度比的增大,3種泡沫復合體系采收率增幅的差異逐漸減小,水油黏度比界限為0.150:①當水油黏度比小于該界限,分別為0.010,0.045和0.100時,1#超低界面張力泡沫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分別為25.6%,31.6%和37.8%;2#乳化泡沫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分別為21.6%,27.2%和32.6%,較1#采收率增幅低,1#超低界面張力泡沫復合體系驅油效果強于2#乳化泡沫復合體系,后者不能替代前者;3#雙效泡沫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分別為34.8%,40.0%和40.7%,較1#高9.2%,8.4%,2.9%;可見,在超低界面張力基礎上增強體系乳化性能,能夠明顯改善驅油效果。
因此,在該水油黏度比下,乳化對稠油泡沫復合驅具有較明顯的貢獻。②當水油黏度比大于等于該界限,分別為0.150和0.460時,1#,2#和3#泡沫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分別為38.3%,38.2%,40.7%和39.4%,39.2%,41.0%,3種泡沫復合體系驅油效果相差較小,乳化的貢獻較小,泡沫復合體系設計中不應過分強調乳化性能。此外,對比復合驅(表2,圖5)和泡沫復合驅(表3,圖6)可見:①泡沫的引入確實能夠顯著提高稠油采收率,以水油黏度比0.010為例,1#,2#,3#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分別為15.9%,17.1%,20.6%,而泡沫復合體系分別為25.6%,21.6%,34.8%,顯著高于前者,相差幅度為9.7%,4.5%,14.2%,這說明泡沫復合驅在稠油驅替方面極具潛力。②與單一復合體系相比,泡沫復合體系驅替稠油對體系乳化性能的要求降低,能夠將乳化性能要求的界限從水油黏度比為0.200減小至0.150。
3、結論
乳化降黏對稠油復合驅的影響存在以水油黏度比0.200為界限的2個不同區(qū)域:小于該界限時,乳化復合體系和雙效復合體系強于單一超低界面張力復合體系,乳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復合體系對稠油的驅替效果;大于等于該界限時,3種復合體系驅油效果相近,乳化對驅油的貢獻顯著減小,甚至可以忽略。泡沫復合驅較單獨復合體系驅采收率增幅顯著提高,是極具潛力的稠油驅替方式,并且其可將稠油驅替對復合體系乳化性能的要求界限即水油黏度比從0.200減小到0.150。在稠油復合驅中,應依據水油黏度比的差異,確定對復合體系性能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強調體系的乳化性能。